《Bank4.0》读书笔记——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因势应变竞合行远

《Bank4.0》是金融创新研究专家布莱特·金关于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这本书探讨了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时代,银行应如何面对技术革新,并结合第一性原理和客户需求,提倡嵌入式重构金融服务模式,而非依赖网点。

作者 | 任涛
来源 | 博瞻智库(微信号:Bzzk-research)

《Bank4.0》是金融创新研究专家布莱特·金关于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这本书探讨了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金融科技时代,银行应如何面对技术革新,并结合第一性原理和客户需求,提倡嵌入式重构金融服务模式,而非依赖网点。

本文属于随笔系列,主要基于对《Bank4.0》的研读,简要探讨其要点及对银行的借鉴意义,仅供参阅。

《Bank4.0》读书笔记——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因势应变竞合行远

《Bank4.0》读书笔记——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因势应变竞合行远

《Bank4.0》读书笔记——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因势应变竞合行远

一、要点梳理:这本书说了什么?

(一)什么是Bank4.0?

Bank4.0是指依托AI等金融科技技术,实现实时智能、嵌入式的、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的银行模式。Bank4.0时代,是从网点时代→网银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延伸到金融科技时代,摩擦越来越小,越来越线上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相较Bank3.0,银行业发生的最大改变是,银行不是客户要去的地方,而是成了一种行为;Bank4.0意味着有资金需求的话,你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量身定制的银行服务。

Bank4.0基于AI技术,通过敏捷的服务供应能力,帮助银行搭建金融科技平台,提供无摩擦交互体验,对实体网点无需求,不再有总分行的传统架构;而是专注于将银行的“存贷汇”等核心功能融入到客户生活场景中,实现无感知的综合金融服务。

作者认为,Bank4.0与Bank3.0的差别,不只在科技的更迭,最关键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银行须将自己视为“领有银行执照的科技公司”,从经营管理根本上推进转型。

《Bank4.0》读书笔记——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因势应变竞合行远

(二)始终强调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e)

第一性原理即“回归本源”,从事务根本功能/需求出发思考。本书侧重介绍了第一性原理与“类比设计/衍生设计”的思维模式差异,强调从事物本质进行思考(类似破坏性创新),而非基于现有的成果的类比改进(类似再加工)。

作者还举了两个体现第一性原理的典型案例:一是Elon Musk的Space X公司的火箭设计。不同于以往多基于二战V2的模仿改进,Space X公司的火箭不但设计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成本更低,只有NASA的十分之一不到。二是苹果公司的IPhone智能手机的设计。作者认为类比设计的思维模式存在路径依赖,难以形成颠覆性创新,也难以应对挑战者。作者认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应当运用第一性原理,回到金融服务的本源来思考。

(三)银行需借助科技进行数字化重构,从而适应万物互联时代

作者指出,传统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新瓶装旧酒”,即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等只是简单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未运用数字化思维进行重构,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户体验和需求。作者认为,金融科技公司相较传统银行的竞争力在于:回归金融服务的第一性原理,将存贷汇等金融服务嵌入到更多日常生活情境。文中大量篇幅反复介绍了蚂蚁金服、支付宝、微信支付、工商银行等案例,其中,作者尤为推崇蚂蚁金服,认为蚂蚁金服是真正运用第一性原理的金融科技企业,并预言2025年蚂蚁金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

作者指出,机器学习将成为下一代银行的核心,未来的银行模式将会是某种市场化的银行业务形式,开放银行正是数字化的“完美风暴”。银行应主动拥抱技术,通过科技对业务模式、组织架构等进行全面改造,以实现业务敏捷和数字化体验;并建议银行的生存必须要从改变顶层开始,让更多技术人士加入董事会。他还认为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而不是谋求打败他们。而那些未能主动求变的银行将越来越难以跟进时代的进程,它们的对手不仅来自于金融科技公司,更有同业中的领导者和富有远见者。

《Bank4.0》读书笔记——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因势应变竞合行远

(四)嵌入式情境金融是主战场,个人语音人工智能银行家成为未来愿景

作者认为,无所不在的银行时代已经来了,这意味着银行将会嵌入客户的生活之中,嵌入式银行是Bank 4.0 的演进形态,情境是新的体验战场;要为实时世界重新设计银行业务,银行功能应变为嵌入式,如借助日常的手表、手机、汽车、房子等,使银行业务变成嵌入式的、自动化的、情境式体验的、无所不在的,而非依赖传统实体银行渠道实现。银行4.0体验将影响到今天银行所设计的一整套开户和申请流程,基于物理网点的账户开立和KYC规则(即“了解客户”规则)将被重塑。未来15-20年,典型银行产品可能因为摩擦和渠道退化而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兴银行实时的、响应式的产品体验。

这体现了“追随客户”的原理,即“客户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通过金融科技,无摩擦地嵌入到任何时空和任意情境中,智能投顾和场景介入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解决方案。要做到这点,作者认为人工智能需要成为日常伴侣,并引导客户做出适宜的金融选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实体网点、客户经理、理财经理所能提供金融服务,或将被能提供人性化服务的人工智能助理所代替。永不休息的人工智能银行家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待命,它将成为你和金融世界的中介,一旦你拥有了私人人工智能银行家的力量,你就再也无法想象没有它的世界,也再也没有到网点去和人打交道的理由。

此外,文中指出接受人工智能有四个好处:辨别新商业机会、重复任务的自动化、改善员工生产率、同业竞争。文中提到,《哈佛商业评论》列出了四项在人工智能时代敏捷领导的关键技能:谦逊、适应性、有远见、积极参与。

(五)体验是未来核心竞争力之一,“再见,产品;你好,体验”

作者认为,客户体验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把不断寻求提高客户体验作为核心使命。摩擦在新世界中毫无价值,挑战者银行、金融科技银行希望彻底简化银行体验。这将促使组织减少摩擦,尽力为客户提供新的体验,打破当下的政策和进程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做到服务简单、便捷。“‘超好的智能体验’将是我们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词”。

作者指出,“银行业需要重新设计以适应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银行想与客户保持相关的唯一途径,就是创造符合客户目的的体验,显然仍以网点为基础逐步演化的方式是不够的。”未来银行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将金融服务嵌入客户的生活场景,搭建全场景客户服务平台的经营管理新业态。因此,应该重视体验,而不是产品。反思产品模式,让服务 “无摩擦”融入客户生活情境;作者强调“无摩擦将是规则,而不是例外”。

书中也以亚马逊的“飞轮”例子说明围绕客户体验的持续改善所带来的良性循环。强势客户体验将吸引更多消费者,反过来促使更多卖方出现;更多卖方会通过竞争降低成本和价格,也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个循环自动运转。而传统的金融机构不论大小,都在客户的洞察力方案具有巨大的优势,关键是把这些洞察力直接且积极地运用到数字化体验中,就像大的技术巨头(如阿里巴巴)正在改善购物、社交、搜索和支付一样。

(六)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未来银行将是数据驱动

“随着嵌入式银行转变的完成,主导的银行不再是哪些具有庞大营业网络的巨头,而是那些拥有广泛数据能力的银行。”他们在日常银行业务中可以产生情境化优势,而AI助手能以很低的成本获得比专业人员更多更完整的数据,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

未来的“银行”将会是数据驱动的,但不是当前所拥有的交易数据;未来提供的是实时情境数据。数据是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无缝衔接的动力源泉。没有全面的数据测量,你就只拥有对客户确认全方位了解的遗留(数据)竖井。此外,作者认为数字银行更关注执行速度而不是拥有技术,无论是内部研发的,还是只是通过合作伙伴的技术嵌入的均可。

(七)摒弃网点,引入互联网思维改造银行DNA

以“网点思维”来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作者批评传统银行的重点内容之一,互联网公司因为天生没有实体网点,也没有庞大的线下分销体系,故而只能将线上运营、客户体验等做到极致,这是DNA方面的本质差别。作者认为未来的科技银行无须新开办实体网点,与成功的数字化获客策略相比,网点成本太大、速度太慢;如果一家银行仅限于依靠实体网点渠道获客,那么将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且,到2025年以后,越来越多的银行客户都讲把数字化作为首要的方式,或者唯一方式,不再通过银行网点使用银行服务了。到了2030年,新的一代基本上不再可能走进银行网点去开户。

因此,传统银行必须加快转型,向互联网公司学习,打破传统模式,引入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来提供服务,才能把握金融服务变革的命脉,在未来赢得发展。

(八)敏捷性是Bank4.0组织架构的核心

“要应对新的、敏捷的颠覆者,银行需要极其敏捷的技术和组织架构。”银行为了适应Bank4.0时代的需求,必须调整内部组织结构,重新打造全新的敏捷化架构;缺乏敏捷性将对银行产生负面影响,缺乏敏捷会影响到银行同金融科技和技术公司的合作,因为这些公司更为敏捷。在多数情况下,银行没有做好快速工作的准备,因此,同反应敏捷的公司的合作优势很大程度上就会消失,或者更糟糕——结束伙伴关系。作者指出,银行4.0的组织架构,是贯穿整个组织的、能够分担任务和客户目标的一系列核心能力,呈现为矩阵形式。

作者还在文中列示了敏捷银行的核心特点:客户至上使命、广泛的创收能力、快速提供产品和分销、原型和学习中心、优化渠道和数字化全渠道等。

(九)引进各方创新技术人才,不再雇佣银行家

作者认为“未来金融竞争力所必备的技能不要求任何银行业务经验,但它们将决定银行的生死”,银行需要停止雇佣银行家(Banker),而应多雇佣以下人员: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专家,体验设计师/讲故事的人,行为心理学家,区块链整合员,合规和风险程序员,社区推广者、身份经纪人、人工智能伦理家等。

对多数较小的金融机构来说,要成为数字银行最为重要的挑战就是,要有部署数字化和高级数据解决方案的专业知识和人才。老牌银行知道如何运作银行,但是要和谷歌等公司进行竞争,银行还需要一个巨大的飞跃,需要更懂新兴技术及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十)区块链、5G等技术将为银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区块链将是21世纪实时银行体验所必须的架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你从现在往回看,可以把区块链想象为一种首要原则的思维要素,以及对金融服务市场的基本交易服务的再设计。它提供了建立新身份系统、技术服务、金融产品和支付网络间的广泛合作的可能。它是打破银行当前系统束缚的办法之一。银行与金融科技的合作日益普遍,尤其是区块链等领域。

此外,作者认为,未来的5G技术将促使银行变得更加实时,到2025年,将有更多的人每天用电脑、智能手机、语音和AR等工具来处理他们的钱,而不是到银行网点。相伴的还有刷脸支付、生物识别,区块链技术等强身份验证方式。同时,量子计算机也将会给银行业带来强大的业务实现能力。这些前沿金融科技手段都为银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十一)银行账户功能和支付模式将发生巨变

过程简化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银行账户正在向智能资金产品转变,转变为一种嵌入日常世界的银行功能,通过在用户出现金融需求及时响应的人工智能。支付的未来有着这一趋势:从一个价值存储转变为另一个价值存储的实时、便捷的支付,不再依靠实体支付媒介(如支票或IC卡),并具有广泛的网络效应。就全球而言,客户行为正转型数字支付,基于语音的商业和混合现实技术将加速抛弃实体账户。作者指出,如果你想在未来与金融科技公司竞争,必须放弃要求再申请表上的“湿签名”,完全放弃。

(十二)转变内部文化,拒绝空喊口号

风险厌恶一直是银行业务的核心,但实现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将日益取决于灵敏性。银行应该学习金融科技企业的文化,引入创新基因,转变内部文化,并给予合作伙伴、协同条线充分的空间完成解决方案的架构。除了在文化上强调重视度外,银行向金融科技战略转型需要强有力的执行。“你不能只是声称要转型,要创新,要客户至上,或者‘ 想象成为一个技术公司’,除非你确实从领导层开始就以身作则”。因此,银行的领导层首先需要摒弃传统思维模式,从而带领团队推进组织快速变革。

(十三)金融科技浪潮下未来监管需要重新设计

作者提到了监管的困境,未来金融模式的塑造者是金融科技公司,而非银行或监管本身。金融科技时代下,金融领域的监管或跟不上科技发展,需要重新设计。监管要从基于规则的监管模式向基于数据驱动的监管模式转型。监管可以提供两套平行的监管机制,老的基于政策和流程,新的基于数据和科技。同时,监管应该鼓励银行系统上云。

作者预测一个称职的数字化监管者将会相信,完全没有理由要求银行客户必须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居民,他们只需要被充分识别即可。

(十四)Bank4.0时代银行生存的五项关键技能和成功的七大要素

Bank4.0时代银行生存的五项关键技能:(1)把科技背景的人纳入董事会,以把控科技投入优先级;(2)尽可能雇佣大量千禧一代(Millennials :1980-1995年出生)和Z时代(Gen-Z:1996年后出生)的人,注重文化和氛围建设;(3)敏捷化;(4)停止雇佣银行家,引进各类天才;(5)优先考虑最有影响力的数字体验,并行动起来。

Bank4.0时代银行成功的七大要素:(1)重点是体验,不是产品;(2)不要再雇佣银行家;(3)数据是新的石油;(4)遗留的东西不是借口;(5)人工智能是必然选择;(6)不要闭门造车;(7)披露内部运作情况,不要阻止区块链。

(十五)关于2025年-2030年的若干预测

1、到2025年,最大的吸收存款的机构将会是阿里巴巴、亚马逊之类的技术巨头。

2、到2025年,大约有30亿的非银行客户将进入金融服务系统,这些客户在前15年内从未踏入过任何一家银行网点。

3、到2025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和强化的语音服务进行交易,将会比全球每年银行网点或分支机构的访问量多很多。

4、到2025年,多数财务建议将会通过人工智能、软件演算进行处理。

5、到2025年,日常电子商务的1/4将会是通过语音或者软件服务进行的,那些提供语音技术支持的公司的营收将会比没有语音支持的公司增加25%~30%。

6、到2025年,世界上最大的零售银行几乎都是通过数字化实现大部分的创收。

7、到2030年,全球大概有10个国家/地区将会实现无现金化,包括中国的大型城市、北欧地区、新加坡和澳大利亚。

8、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会导致目前银行职位中的30%以上消亡,而其中一些职位将会被深度学习专家、数据科学家等取代。但是,新的工作机会与消失的工种将会一样多。

最后,作者预测到下一个十年末,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将会在100多个国家拥有近30亿客户,价值几乎达到了1万亿美元,那个“银行”将是蚂蚁金服;在2025年,蚂蚁金服在客户数量、资产规模、存款等方面,将会超越中国工商银行,即:作者认为,2025年,蚂蚁金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

二、主要心得及本书值得商榷之处

(一)起而行之的危机感,确定性浪潮面前更应顺势而为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存贷汇、支付等各项金融功能脱媒都在加速,几乎每一项银行业务、每个细分领域都已有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提供商,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再伴随国内利率市场化推进,留给中小银行转型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多了。作者认为,在4.0时代,传统商业银行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和生存危机,必须加速变革,摒弃传统的网点经营思维,高度重视科技、体验和创新,并秉持开放态度,加大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方是正道。

同时,作者也提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与我行经营理念也是一致的。亚马逊、谷歌、脸书等所提供的银行服务持续扩张,同时,新生的银行不断出现,这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竞争,最佳的应对方式就是主动出击,研发个性化的数字解决方案。

伴随作者通篇对科技的推崇和对银行生存的艰难尤其能促发中小银行起而行之的强烈危机感。金融科技浪潮下,场景金融、嵌入式、实时智能、极致体验这些也是银行业对未来金融服务的普遍共识,在确定性大势面前银行更得顺势而为、不进则退。但同时,已趋共识的金融科技F1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更可怕是很多中小银行尚不熟悉方法或组不起车队参与竞赛。

(二)体验为王,实时化、智能化、综合化、嵌入式是主要方向

第一原理建议银行应回到设计的源头来思考金融服务问题,并推进银行变革。全文多次强调基于传统物理网点或需要客户去面签或纸质签名的做法终将被社会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化、及时的、情景式的体验、无障碍的互动是年轻一代所追逐的金融消费方式。银行的服务不再是产品为王,而是体验为王。综合全文来看,实时化、智能化、综合化、嵌入式等是未来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向。

(三)Bank everywhere和金融之上理念的共通

本书标题写道Bank4.0时代是“Bank everywhere”,“无处不在、无迹可寻,未来的银行将是无感知金融”;同时,也反复多次强调未来金融应是高度结合科技、嵌入金融生活圈、生态圈,并提倡跨界合作,未来的金融服务模式较当下是颠覆性的;这些与我行当前主品牌所提倡的“金融之上”理念是较为契合共通的。结合第一性原理来看,金融未来之道,也或需跳出金融之外,进行全面综合审视,以突破旧有思维模式的窠臼,达至金融之上。

(四)数据是核心竞争力,天然劣势的中小银行更需长短期策略统筹

数据是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无缝衔接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未来金融服务领域的数据量、数据处理能力将越来越考验各家银行的实力。数据储备也将成为银行的战略资产,不仅包括行内的交易数据等,还包括融入更多外部的客户信用数据、消费数据、行为数据等;而大数据能力将成为各个银行关键的具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众所共识的是,中小银行也应积极投入数据科技建设,缺乏大数据支撑的智慧运营、智能风控、实时嵌入体验犹如无本之木。但同时,数据资产是需要储备的,数据处理能力是不断培养、持续完善的,天然劣势的中小银行,更需做好长短期策略统筹,短期也许可以依靠购买外部数据和技术外包,但若自身不持续投入、始终受制于人,显然不利于长远发展。

(五)一味推崇“第一性原理”有待商榷,居安思危的空杯心态值得借鉴

本书通篇强调“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模式,能够启发从本源思考,对创造性变革有指导意义;但回顾人类历史,这也只是生存和运作模式的一种,并非绝对至上,也很难说适用于银行前中后台的任何领域。而且,该书中提及的Space X公司的火箭的案例有赖于美国的大量技术储备和航天生态体系;而苹果手机的案例同样是在已有的专利储备、触摸屏等既有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整合,包括现在手机进一步推广到全面屏实际上既可以说是应用第一性原理提升客户体验,但它也体现了依赖既有基础的类比/衍生设计的思路。蚂蚁金服在我国的成功更是有赖于我国的特殊环境和客户移动金融习惯培育等共同作用所致,你可以说它是基于第一性原理,但它更体现了综合平台和多元生态在引流蓄流方面的强大实力。再结合马斯洛五层次需求原理,第一性原理也不属高层级需求。同时,本书也并未给出银行如何借助第一性原理进行改革创新的具体策略路径。

当然,本书所强调的跳出银行固有的业务和思维模式,开创新思路,这是可兹借鉴的;可以说本书强调了一个思考模式,并提醒了一种意识;对于银行业而言,应以空杯心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回归本源,兼收并蓄,主动拥抱金融科技新时代。

(六)中小银行需要怎样的金融科技?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随着银行业进入Bank4.0时代,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已延伸到发展理念、经营管理及服务模式等全方位融合再造。本书中,作者对于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其对金融服务的颠覆式创新影响罗列了大量案例。“Bank 4.0并不是让银行来适应技术,而是更好地了解银行业如何通过技术来提供服务”。本书强调了未来银行应重视、运用金融科技,也警醒了后来者,但结合国内银行的金融科技实践,本书只是提供了一个普遍认知的大方向,并未给出未来的具体策略路径、或遇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思路。因此,对于初涉该领域的银行,本书有启发和促进作用;但对于已推进科技金融发展战略多年的银行而言,可兹借鉴的干货并不多。

同时,在Bank4.0时代,中小银行到底需要怎样的金融科技以及如何规划,本书也并未给出具体可行的差异化建议,毕竟战术的落地执行有时远比大的战略想法的提出更为困难。相信已有涉足的银行对金融科技的主要方向并无异议,但通篇看完后又不知所措。

此外,对中小银行而言,这本就是一场输在起跑线和资源禀赋差距甚大的竞争,受限于资源和科技实力,中小银行还面临一个两难:是先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储备好足够的人财物资源,等到技术突破并成熟定型后再复制引进亦或直接外包;还是现在就积极大量投入资源推进新技术的预研、试错,参与前沿竞争?书中建议“最好的赌注是与市场的颠覆者合作,而不是试图竞争”,这是长远解决之道吗?也许可行思路是,中小银行还是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发展定位,一方面适度投入持续提升自身科技建设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跟踪业内先进和技术前沿,有选择地采用跟随策略,及时进行适应性复制从而为我所用。

(七)出发点更多基于零售业务,而较少涉及对公、金融市场等业务

本书对Bank4.0时代银行业务发展的描述和设想更多是基于零售业务(少量涉及理财和小微业务),而较少涉及对公、金融市场等银行的其他业务领域;而这显然会对未来银行的发展研判带来影响,其中阐述未必适用银行各项业务。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对2025年蚂蚁金服将成为全球最大银行的论断也不一定能够成谶。

(八)打破层级架构可取,但科技类公司组织模式能否套用到银行中?

作者显然是一个科技拥趸,金融科技的发展当然是充满无限可能,但本书对未来几年科技在银行业的应用尤为自信,近似科技无所不能。对于未来银行组织架构的判断,作者认为层级性组织架构不适用。但金融科技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否一定适用于银行的方方面面?金融业毕竟不同于科技领域,银行之所以要牌照经营、持续监管,与其对风险的考量是分不开的。从发展实践看,即便照搬当前的科技企业的那套模式引入银行业也未必就能取得大规模成功,何况未来科技的发展难以估量,如若缺乏制衡与风险防范,也将可能给金融业甚至社会带来较大风险与挑战。

而且,全球银行业发展至今,也未见明显的组织新模式变革。还有个问题是欧美无论是金融业、还是科技业,其发达程度相对是好于或先于我国的,那么为什么国外发展至今,在银行业仍未出现其所描绘的场景?可以说银行的某些条线、某些领域,应该积极借鉴科技型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利于敏捷创新,但整体组织模式能否完全套用有待商榷。

(九)是完全摒弃网点,还是让网点更好地发挥必要优势?

从书名“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可见,作者对网点并不感冒,文中也多次强调摒弃网点思维。共识的是,长远来看,网点的价值会边际下降、网点的数量会持续减少。但不同类型与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及不同的业务类型,网点是否仍有可挖掘的价值以及一些必要的面对面沟通接触(意即所谓摩擦)?这点应该也是有大部分受众的;网点在本地化业务优势、处理对公业务、维护客户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还是有其必要性和优势。此外,网点也是银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的禀赋优势之一,与其直接摒弃,何不加以利用提升?当然在Bank4.0时代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应该要有新的视野,我们看到目前国内银行也已在推进类似“无人网点”之类以提供数字化体验,某些必要的线下摩擦配合良好的线上系统,或更有助于业务稳健运营以及巩固客户粘性。

(十)不再雇佣银行家是个噱头,但了解金融科技是未来银行家的必要素质

如前文归纳,作者建议未来银行不再雇佣银行家,并认为“未来金融竞争力所必备的技能不要求任何银行业务经验,但它们将决定银行的生死”,这点上作者可能对银行家有什么误解。

我们认同未来银行的人力组成会更趋多元化、更具包容开放性,熟悉金融科技等先进技术、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会更受重视。但银行始终是具备一定专业性的行业,在银行战略的制定、业务策略的推进、风险管控等方面,专业的金融服务仍离不开银行家的支持。或许应该说未来的银行家不但需要懂战略和业务,也应更了解数字时代的金融科技发展及应用。

三、他山之石,如何破局?

结合本书主要观点,对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借鉴意义有:

(一)战略层面:科技引领需变革魄力

如作者所言“战略是关键”,银行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变革的创新史,而未来金融科技无疑将是核心的驱动引擎。金融科技的创新正在引领未来银行的转型升级,中小银行唯有顺势而为、因势应变,才能赢得未来长远发展。嵌入式场景金融平台、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AI技术、包容生态、开放银行建设这些都是银行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共知着力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科技引领战略落地需要强大的变革魄力与执行力;要站在建设科技领先型银行的战略高度,将金融科技发展摆在优先位置,自上而下推进,强化技术集群创新及科技与业务、场景的融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二)组织方面:敏捷是核心基础

对即将面临的革命性挑战,银行需要构建新的经营管理体制,通过组织流程再造以优化客户体验,而其中,“敏捷度将是Bank4.0架构的核心”。因此,银行应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大力推进敏捷化转型,包括敏捷的组织架构、创新团队、业务流程、灵活机制等各项建设,以减少摩擦、提升效率,及时便捷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本书指出,将银行建立在云上,也有利于提升科技敏捷开发的效率;未来的实践方向或为:前台场景化、中台智能化、后台云化。

(三)业务方面:结合第一性原理推进产品创新,嵌入式金融是主要方向,两圈建设仍需坚持

未来银行在业务及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有必要结合第一性原理进行开创性创新。对银行本身而言,也应以第一原理思想,不断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走出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而业务模式方面,结合本书来看,银行想与客户保持黏性,重要的不是产品,而是创造符合客户需求的情景式体验,基于机器学习、区块链、云端整合、生物识别、AR/VR等深层技术,将银行的金融服务与我们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因此,嵌入式金融仍是未来共识的主要方向,本行四五规划既定的两圈建设战略仍应继续坚持,并着力深化和推广。

(四)渠道方面:线下转型、线上升级,重视场景化,体验为王

渠道建设而言,结合本书来看,线下网点的转型势在必行,更为智慧化、在处理必要摩擦的同时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是必要的方向,需要做好未来网点的区域和类型的布局;线上而言需要建立一体化的线上平台和综合全面的移动APP,促进提升营销效率和客户体验;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践行本书提倡的“将银行开到场景中去”、客户体验为王的理念。

(五)人员方面:引进各类创新人才,打造学习型技术研发团队

在人员招聘方面,银行应引进各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活力、创新技术的人才;同时,未来银行的转型发展一定是靠金融科技引领驱动,科技人才队伍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为了能够做到“用户需要时,银行服务恰好就在那里”,就需打造一支具备狼性的、超强执行力的学习型技术研发团队。未来银行的合格员工应该是能够主动拥抱和学习新科技、新技术,乐于领会和接受新知识、新领域,兼收并蓄,并能较快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所用的。

(六)客户方面:明确不同阶段的客户定位及其金融服务需求

如书中马云的十条忠告之一“专注于客户,其他自然会来”。过去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推进,用户的习惯都在发生变化;而不同客群特征亦有所差异,比如当前的00后、10后一代,更会优先选择那些提供最简单、最便捷、最贴合生活场景的金融服务。因此,未来客户类型会如何演变、不同类型客户会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和体验需求?不同银行的客户定位和产品服务定位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各类型银行去研究,并结合自身特色、禀赋、发展战略思路等,有的放矢去推进转型。

综上,金融科技的浪潮大势所趋,银行4.0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金融科技浪潮,以科技创新融合推动战略转型,加快构建银行发展新模式的紧迫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既是顺应行业大势的客观需要,更是银行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竞争力图稳健行远的必然选择。与其自愁禀赋不足,不如起而行之,科技领先型银行的目标仍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科技引领战略仍是我们须继续坚持并应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加入私享社群,这里更有料

《Bank4.0》读书笔记——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因势应变竞合行远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博瞻智库,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16)
上一篇 2019年9月10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