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助贷“断直连”整改方向

来源 | 老古成都

近期在互联网信贷行业内,个人信用信息“断直连”是个热门话题,围绕着这个话题,业界有很多的见解和议论,笔者也对此一直进行跟踪,本文仅作为笔者个人的观点。站在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的角度看,什么才是当前进行“断直连”整改的重点方向?是商业银行与提供获客导流的互金平台之间的断直连,还是商业银行与提供数据服务的第三方供应商之间的断直连?笔者认为是后者。事实上,大家所看到的近期各家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进中的一系列相关整改落地,也是集中在后者。为什么笔者在此要提出这个问题,并希望从概念上予以捋清呢?这是因为,笔者接触过不少同业的人,大凡一讲到商业银行要跟进“断直连”整改,讲到整改之目的,都习惯首先围绕着提供获客导流的互金平台向商业银行提供数据传送这个事项来展开讨论,并由此强调个人信息“断直连”整改的必要性。而笔者恰恰认为,提供获客导流的互金平台向商业银行的数据传送和提供数据服务的第三方供应商向商业银行的数据传送,实质上是两回事,是两种不同的场景,不应混为一谈。

从国家加强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完善个人信息规范使用的角度,对目前市场上第三方个人信息数据供应商的经营活动,统一纳入持牌个人征信的范围进行管理,是很有必要。而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信贷业务做好个人信用信息断直连整改,则除上一个目标之外还包含着监管层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希望最终能够让商业银行提升自主的独立的数据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如果我们围绕着这后面一个目标来进一步展开讨论,那么真正捋清楚这两种场景之下关于所传送数据的区别,是有着实际的意义。

讲到断直连的源头,大家都会提及:“2021年4月,人民银行牵头多家金融监管部门,就金融业务持牌经营、依法合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等议题联合约谈腾讯、京东金融、360数科和字节跳动等13家网络平台机构”;随后,“2021年7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13家网络平台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开展引流、助贷、联合贷等业务合作中,不得将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平台内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

由此自然而然地在市场上不少人,大凡提到个人信用信息的断直连,首先是将目标指向与商业银行等有资质放贷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提供获客导流类助贷服务的互金平台,并且将解释的重点放在互金平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断”。这种理解几乎成了对“个人信用信息断直连”政策落地方向的一个主流理解。

但笔者认为这个理解不精准。

其实在过往的商业银行开展的互联网信贷业务中,尤其是助贷类的业务中,主流的业务模式是:

浅析助贷“断直连”整改方向
在这个业务模式中,互金平台在向商业银行推送有意愿申请互联网贷款的客户的时候,是同时向商业银行传送了一些相关数据,但大多数合作中所传送的仅仅就是一些基本信息,包括贷款申请人姓名、身份证信息(证件号、住址、性别、年龄、民族等)、贷款申请信息(金额、期限、还款方式等),外加一些影像件材料(身份证照片、人脸识别照片、授权书、贷款协议等)。与此同时,互金平台和商业银行都在向专门提供个人数据服务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采购导入供风控审批使用的外部个人数据,包括各种限制名单数据、多头借贷数据、风险评分等,只是互金平台和商业银行往往都是自顾自地各管各地在采购和导入外部个人数据。当然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第三方大数据供应商是很分散并且对个人客户的信息安全管理与合规使用很不到位,为此正在推行以持牌个人征信机构来替代目前市场上众多第三方个人数据供应商,但这是另外一个维度所要讨论的事情。

回到监管所强烈推荐的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中要尽快实现独立自主的风险管控的维度来看,客观地讲,在过往的主流业务模式下,互金平台其实是很不愿意将自己拥有的可供商业银行进行风控审批的数据提供给商业银行,其出发点可能就是想把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信贷业务一直绑定在自己平台的获客和对客户初步筛选的优势上,而不希望看到商业银行通过此类业务合作在逐步地真正地提升自己的风控审批能力;也就是说,目前随着互金平台向商业银行推送贷款申请客户而一起提供的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风控审批的数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确切地说是实在少得可怜。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信贷的过程中,在进行自身的风控审批中,目前则更多地是靠自身对接和导入其他第三方数据供应商的外部个人数据,并配合以商业银行自己有利条件下可以获取的人行个人征信报告。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图一所示的业务模式,商业银行要推进“断直连”整改,重点要断的应该是B而不是链接A。若进一步将市场对第三方数据供应商的经营模式进行整改一事放在一起考虑,笔者认为未来的理想的商业银行开展的助贷类互联网信贷业务的业务模式则应该是:

浅析助贷“断直连”整改方向
在这个理想模式中,互金平台向商业银行提供客户基本信息及申请这一条通道是没有必要去进行大的改变,而改变的重点是那些没有被纳入个人征信持牌管理的第三方数据供应商,即他们不能再向商业银行和互金平台直接提供个人征信类的信息了,而不得不通过与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且更多地是通过转型成为在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的后台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在监管的规范指引下从事相关的业务活动。在这个理想模式下,原先的链接C应改为链接E,即互金平台作为在整个业务生态圈中只是向具有放贷资质的商业银行提供获客导流服务的机构,无法像以前一样完整地从第三方数据供应商那里获取各种外部数据,但鉴于它依旧承担着线上获客过程中最前端直接面向客户的环节,互金平台还是需要与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进行合作并在获得申请客户的授权之后从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获取一定的服务支持。举例来讲,作为后端风控审批所需要考虑的客户事情贷款时候各项线上活动轨迹的收集,则离不开互金平台所提供的最前端的贷款申请APP,不过理想状态下这个收集活动是否应在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参与下完成?再回到是否要中断链接A,也就是互金平台向商业银行提供信息的这个链接,市场上有很多的讨论和提法,其背景就是担心互金平台在助贷业务合作中,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础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向商业银行提供借款人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应该就是借款人个人在登录贷款申请APP时提交的信息和留下的痕迹)、互金平台内部产生的信息或从外部第三方数据供应商那里获取的个人信息。因此,有一种呼声是互金平台要向商业银行提供信息,也必须走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这个通道来转接,相应的业务模式就成为:
浅析助贷“断直连”整改方向
对于上述的论点,我们一个个来仔细看。首先,有人提到的确存在个别互金平台,在与商业银行开展助贷业务合作的时候,向商业银行同时提供了一个什么分,让商业银行可以简单地以这个评分来选择客户。但如果我们对这个合作仔细穿透则可以发现,其实这个评分,是出自该互金平台的母公司旗下的另外一个商业主体,而这个商业主体同时也在单独地向不与该互金平台开展助贷业务合作的机构提供这个评分。所以说这个业务过程的实质,这个商业主体所提供的评分,你就还是应该归纳到我们图一所示的业务模式中,只不过此时这中间的某一个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恰好就是互金平台自己生态圈内母公司旗下的另外一个商业主体而已,它这个数据的传送过程恰好搭载在互金平台向商业银行派送客户基本信息和申请进件的通道上,而商业银行与互金平台之间的收益结算,也是将这个评分的成本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当这个提供评分的商业主体,随着所有第三方外部数据供应商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必须走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的通道去完成整改之后,将原本提供的评分不再搭载在互金平台向商业银行派送客户基本信息和申请进件的通道上,所担心的点就不存在了。至于互金平台自己内部产生的或在外部数据基础上加工产生的供自身在进行客户初步筛选中使用的各种辅助信息,比如在一个互金平台上的存量客户所拥有的历史记录等等,这些对于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独立自主的风控审批中都是真正有用的信息,但恕笔者直言,目前市场上没有看见互金平台愿意向商业银行提供这类数据。而未来若按照上面图三所示的业务模式进行整改,笔者也不相信因为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在中间转接的加入,互金平台就会愿意把这部分信息拿出来分享。如果接下来的整改,不管是哪种模式落地,最终能够迫使互金平台将其自身拥有的可用数据拿出来分享,那将是一项了不起的进展。

至于借款人个人主动提交的信息,前面说过分两类,一类是借款人个人在登录贷款申请APP时提交的信息,这部分信息一般不多,也是商业银行提供放款必须需要的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和身份证地址、电话号码、贷款申请金额和期限、还款方式选择、贷款用途说明、放款回款银行卡账号等等。这类信息从个人隐私保护的角度是需要规范的,但从提升商业银行独立自主风控能力的角度则是不相干的。另外一类则是借款人个人在登录贷款申请APP后进行操作留下的痕迹,比如生物指针信息、设备指纹信息、地理位置信息、页面埋点信息等等,这类信息是非常必须在合规的条件下获取和使用,因此,本身就应该是通过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的嵌入等模式,对互金平台在这类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方面予以各种有效约束,这方面的细节在此就不再展开,而需要强调的是,笔者也确实从未见到互金平台向其提供助贷业务合作的商业银行随著贷款申请的推送同时提供这类信息。

那如果非要中断链接A而推行图三所示的链接F呢?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主要依靠互金平台来营销获客后派送给相关资金机构进行放贷的助贷业务模式下,则意义真的不是很大,除非未来某个时刻这种助贷模式有着彻底的变化,诸如变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上线自己的获客APP然后部署在互金平台上,并且自己进行营销,此时平台就类似一个提供商业银行入驻的贷超。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要实现这种贷超模式还为时尚早。

在目前这种互金平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助贷合作模式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彻底中断链接A并让所有申请客户和贷款申请基本信息都通过图三所示由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转送,那首先是将增加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的工作量,其次是否将进一步增加业务成本并分摊到最终借款人头上呢?再说这些都是基本信息,而目前模式下,客户从开始发起借款申请到借到款后整个流程中,还有线上签约、线上查询合同及还款计划、线上发起提前还款等一系列操作,皆要通过互金平台的前端APP来操作,而这些背后都是互金平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一系列相对应的链接,那么所有这些链接是否都要走持平征信机构来转接呢?

除了上述详细讨论的助贷业务合作下的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下联合贷业务合作下的情况。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共同出资发放的联合贷业务,合作的双方必须都是有放贷资质的金融机构,通常是一家为发起行而另外一家为参与行,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互金平台。我们要讨论的情况是,未来在两家有放贷资质的金融机构之间,在传送客户申请信息的时候,是否有必要也通过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笔者相信市场上会普遍认为大可不必。另外,在目前市场上联合贷的业务合作中,比起互金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助贷业务合作,发起行在向参与行推送客户基本信息和申请进件的过程中,有没有将自身从其他数据源获取的各种外部数据或自身拥有的内部数据传递给参与行呢?客观地讲也是很少的。当然,在联合贷业务合作模式下,发起行与参与行之间能否分享除了基本信息之外的客户数据,在合规上怎么看待,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超出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题目,就不在此深入展开。

总之,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来看,当前为商业银行提供助贷业务合作的互金平台,在给商业银行提供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的独立自主的风控能力的数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实际,才能在我们所从事的“断直连”整改中,不要被因整改而整改,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信贷业务独立自主的风控中,目前已是极为有限的信息获取变得更为枯竭,最终出现本末倒置的结果。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8日 下午7:40
下一篇 2023年3月1日 上午11:03

相关推荐

  • 人人贷:2018年年度报告

    人人贷累计成交金额已超700亿。

    2019年2月1日
  • 一文读懂“房抵经营贷”的真相

    最近北上广深,都在严查,今天深圳也报道出了第二次严查的情况报告。很显然,全国范围内严查“房抵经营贷违规入楼市”,已是野火燎原。 但很多媒体的报道,一看就知道,根本不懂房抵经营贷,甚…

    2021年3月22日
  • 侯本旗:助贷江湖,机会缘何变陷阱?

    5月19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办法》要求保险公司在6个月过渡期内逐步降低融资性信保业务的未了责任余额,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必须与具有合法融资服务资质的机构合作。业界认为,这个办法捏住了“助贷+保险”模式风险积累的七寸,不仅会刹车保险公司信保业务,而且会搅动现金贷助贷江湖。

    2020年5月26日
  • 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或将推出,“助贷”市场迎来变局

    继2018年11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征求意见之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日前已有新版本,相比此前的内容有所调整更新。据…

    2020年1月19日
  • 一本财经:现金贷行业研究报告

    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着传统的金融行业,而现金贷则是中国金融科技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15年到2017年,现金贷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到社会舆论不断与强势监管来袭的戏剧性变化。

    2018年12月7日
  • 央行: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贷比重

    来源 | 中新经纬 12月1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央行指出,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

    2020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