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借力金融科技,撬动普惠金融

作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前无“古人”可借鉴,后有“追兵万千”,但其一直坚持运用金融科技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新业态,为中国银行业在新时期的业务转型和创新发展初步探索出一条新路。

截至2017年末,微众银行实现净利润14.48亿元,较2016年的4.01亿元飙涨261.1%;营收67.48亿元,同比增幅175.54%。

2018年11月15日晚,由多位经济学家、企业CEO跨界展望2019,共话CFV之夜;近百位金融机构高层观礼,共同揭晓“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榜单。微众银行连续四年获得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民营银行大奖。

构建普惠金融业务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仍存在大量传统银行触达不易、服务不充分的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包括从事生产、物流、服务行业的城市蓝领,进城务工人员,小微企业经营者,自雇人士等,以及偏远、欠发达地区民众等长尾客户。

由于日常金融消费和生产经营需求长期得不到充分满足,这些人群对现代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并不强。

微众银行自2014年筹建之初,就将发展战略确定为“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

开业三年多来,微众银行重点拓展了两大业务领域:一是面向长尾人群提供小额消费贷款;二是面向小微企业提供经营周转贷款。

同时,在服务方式上,微众银行也相应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全线上;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o2o),植入场景和实体。

2015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了定位大众客户的首款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而后,又结合应用场景陆续推出了“微车贷”、“车商贷”、“微路贷”、“微业贷”等一系列小额信贷产品,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普惠金融业务体系。

“微粒贷”截至目前完成授信的客户覆盖了31个省(市、区)的567个城市,真正做到了客群下沉。

在“微粒贷”的贷款客户中,有79%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7%从事蓝领服务业或制造业,超过600万人无人行征信记录,笔均贷款仅8200元,贷款平均期限48天,其中,27%的贷款期限低于7天,属微众银行不赚钱的业务。

对于客户来说,“微粒贷”成本较低,按日计息且因额度小、期限短,实际利息成本合理,73%的贷款总成本低于100元;“微粒贷”也助力小微,近30%的贷款用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微信面对面收款商户经营。

真正服务小微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微众银行于2017年研发国内首个服务小微企业的全线上、纯信用的对公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通过运用微众银行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风控,客户从申请至提款全部在线完成,实现小微客户“不用跑一次银行,企业贷款已到账”。

目前,微业贷的户均授信金额为32.19万元,笔均提款19.47万元。从客户他行授信情况来看,68%的客户在获得授信时无任何企业类贷款记录,38%的授信客户在获得授信时无任何个人经营性贷款记录;从授信客户的规模来看,80%的客户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从行业分布看,42.1%为制造业客户,39.6%为批发零售行业客户,8%为科技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与此同时,为确保各项业务健康发展,微众银行针对普惠金融业务的新特点,探索出一条大数据风控之路。

微众银行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风控规则,引入逻辑回归、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社交、征信和欺诈等系列风控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央行征信和公安等传统数据,与社交和行为等新型数据相结合,更全面评估信用风险;将大数据与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技术相结合,更精准地识别客户身份、防范欺诈风险;引入第三方电子存证管理、机器人客服和机器人催收、数据访问安全体系,控制全流程线上操作的潜在风险。

除建立全线上风控体系外,微众银行通过与各类o2o平台的广泛合作,将风控触角延伸到线下场景。基于线下场景和植入于内控流程的风控手段,从身份识别、欺诈排除到信用评估、贷中监测、贷后管理的各个环节,将线下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业务流程和客户体验有机结合的全流程风险管理。

目前,微众银行贷款不良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而为持续扩展普惠客群的覆盖面和优化定价创造了空间。

微众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刘堃说:“在让客户享受简单、便捷的背后,是我们银行强大、先进的风控体系。我们引入了上百种风险数据源,形成了大数据库;我们用上万个变量,开发出数十个风险模型,从而实现了自动化、秒批贷款。”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第一财经,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18年11月16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11月18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