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银行行长宋学峰:民营银行的类互联网运营之路

作为一家定位于类互联网的民营银行,三年多来走的是一条交易型、平台型、轻资本型的发展道路,目前运营情况如何?

11月20日,于2017年6月29日开业的蓝海银行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三周年产品发布会,并透露了三年发展历程。

“回顾过去三年发展,蓝海银行总资产规模不是最大的,但我们应该是比较稳健的,稳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资产质量、合规指标等。预计到今年底,蓝海银行总资产将达到40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蓝海银行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

会后,蓝海银行行长宋学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蓝海银行开业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近千亿元,不良率仅为0.95%(三季度末,全部民营银行不良率为1.4%)。

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无接触服务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宋学峰介绍,蓝海银行已具备了将大部分业务转移到线上、移动端办理的能力,目前90%以上的核心业务均通过线上实现。

不过,对于非头部、非定位于互联网银行的民营银行来说,依然面临着一些短板,如资本补充、负债难等。增资扩股是当下民营银行补充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民营银行都想走上市这条路,上市内在动力很足,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蓝海银行来说,最核心的问题仍在于首先要把银行做好,如果银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那么盈利就会被不良吃掉,进而导致没有分红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东增资扩股补充资本的动力肯定不足。”宋学峰表示。

负债方面,宋学峰介绍,受制于“一行一店”的监管政策限制,民营银行获客与业务拓展主要依赖于线上渠道。蓝海银行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不断丰富产品和获客手段,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和客户粘性,强化风险控制,有效增强资金实力。

以下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次采访内容:

《21世纪》:蓝海银行开业至今已有3年多,能否介绍?下目前蓝海银行的最新发展情况?

宋学峰:开业三年以来,虽面临区域经济、注册资本、互联网流量等资源受限等问题,蓝海银行始终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错位竞争,重点聚焦C端普惠金融、B端供应链金融和互联互通,走出了一条交易型、平台型、轻资本型的O2O“类互联网银行”发展道路,目前发展的情况较好,综合发展水平在同批民营银行中位居前列。

截至目前,蓝海银行累计发放贷款近千亿元,不良率仅为0.95%;有效客户总数近700万户,与40多家银行机构、近百家互联网公司和科技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

《21世纪》:今年的疫情对蓝海银行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是否会影响到未来的战略定位?

宋学峰:由于疫情期间线下网点业务开展受到阻碍,线上无接触服务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疫情给蓝海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导向。

疫情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引导金融机构让利于民,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展期和续贷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蓝海银行推出“业务在线办理指南”,涵盖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从查询转账到扫码支付,从购买存款到申请贷款,从票据贴现到供应链金融,让客户在家即可轻松、高效处理个人与企业的金融业务。蓝海银行已具备了将大部分业务转移到线上、移动端办理的能力,目前90%以上的核心业务均通过线上实现,助力更多中小微企业在后疫情时代走出困局。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蓝海银行将坚持与时代同行,加大科技赋能,致力构建“共享共赢”的金融生态生态体系,为落实“六稳”“六保”贡献蓝海力量。

《21世纪》:蓝海银行目前的资本情况如何,是否有补充资本的计划,如增资扩股、永续债甚至上市等?

宋学峰:2020年,民营银行正式步入第二个五年。通过增资扩股来补充资本是民营银行当下补充资本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来补充资本。除此之外,民营银行都想走上市这条路,上市内在动力很足,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补充资本的计划,其实最核心的问题仍在于把银行先做好。因为如果银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那么盈利就会被不良吃掉,从而导致没有分红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东增资扩股补充资本的动力肯定不足。银行经营得好,是提高资本补充能力和内生性资本积累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股东自身的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渠道,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21世纪》:去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规范存款市场,怎么看待这些政策对民营银?的影响?

宋学峰:去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规范存款市场等政策的目的,旨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负债成本管理,减缓核心负债成本的上行压力,从而促进银行对实体经济让利,更大幅度地降低贷款利率。

受制于“一行一店”的监管政策限制,民营银行获客与业务拓展主要依赖于线上渠道。民营银行存款产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因为其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存款“不可能三角”,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特点。

蓝海银行在监管框架下,将不断丰富产品和获客手段,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和客户粘性,同时强化风险控制,降低资金成本,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1世纪》:从首家民营银行开业,到目前的19家,部分定位于互联网类型的银行规模突飞猛进,您怎么看待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宋学峰:从2014年首批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出台至今,作为新物种的民营银行,走过了6个年头,虽运营短短几年,但在业绩、客户数量、场景流量、资产质量等方面已有明显成效。

19家民营银行中,部分定位于无网点的互联网类型的银行,天生拥有互联网的场景和流量入口,同时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品牌,在获客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营银行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版权声明及安全提醒:本文转自网络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金融文库」立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金融文库」仅提供免费交流与学习,相关内容与材料请勿用于商业。我们感谢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如本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处理(微信号:JRwenku8),谢谢!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25日 下午8:44
下一篇 2020年11月26日 上午9:31

相关推荐